《
寡人之于国也》
教案(教学设计)
一、学习目标
1.掌握课内的文言知识点。
(
重点)
2.理解孟子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,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。
(
难点)
3.欣赏体味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。
二
、
教学过程
(
一)导入
同学们,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孟子的文章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,其中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和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,在今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。“得道多助”“失道寡助”还成为成语沿用至今
。
这充分说明孟子的仁政思想不仅对当时,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
。
今天,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《寡人之于国也》
。
(
二)文学常识
1.
作者
孟子(约前372-前289),名轲,字子舆,邹(今山东邹县东南)人。战国时期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。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,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“孔孟”,且称其为“亚圣”,地位仅次于孔子,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“孔孟之道”。
在孟子生活的时代,百家争鸣,“杨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”。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。孟子师承子思(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),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,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,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,提出“仁政”、“王道”,主张德治,坚持以“人”为本。
2.
《
孟子》
《孟子》共7篇,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,如《梁惠王》、《公孙丑》、《告子》等,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。它跟《论语》一样,也是用语录体写的,但体式有所不同,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,篇幅比较长,论证也很充分,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。 南宋朱熹将《孟子》与《论语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合为“四书”。
《孟子》长于言辞,在辩论中多用比喻,以小喻大,逻辑性很强,有极大的说服力,其文气势充沛,笔带锋芒,又富于鼓动性,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。
3、
背景
战国时代,各诸侯国的统治者,对外争
《寡人之于国也》(教学设计)-【中职专用】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(高教版2023·基础模块上册).doc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