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
地貌
第
1
节、常见地貌类型
知识点
69
、喀斯特地貌
1
、概念
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
可溶性
岩石,如
石灰岩
等。在适当条件下,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,或重新
沉淀
,从而在
地表
和
地下
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,统称为喀斯特地貌。我国的
广西
、
贵州
、
云南
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,分布最为广泛。
2
、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
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。岩石的可溶性越强,水的溶蚀能力越强,喀斯特作用越强烈。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。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。
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
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
可溶性
岩石的可溶性
岩石成分,如石灰岩、白云岩、石膏等
岩石的可溶性越强,喀斯特作用越强;反之则越弱
岩石的透水性
空隙、裂隙大,透水性强
水的溶蚀能力
水的溶蚀力
二氧化碳含量多,溶蚀力强
水中所含二氧化碳、有机酸、无机酸等酸性物质越多,水的溶蚀力越强;反之则越弱
有机酸含量多,溶蚀力强
无机酸含量多,溶蚀力强
水的流动性
大气降水多,流动性强
水的流动性越强,水的溶蚀能力越强;反之则越弱
地面坡度大,流动性强
岩石裂隙大,流动性强
裂隙连通性好,流动性强
3
、喀斯特地貌类型
(
1
)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溶沟、洼地、峰林等。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,地面高低不平,崎
岖难行。溶沟进一步发展,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。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,常常呈锥状耸立,构成峰丛、峰林。峰林可演变为孤峰,以至残丘。
(
2
)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。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、石幔或石帘;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。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就形成石柱。
地貌类型
地貌特征
地
表
喀
斯
特
地
貌
溶沟
地表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,呈长条状或网格状
石芽
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,云南石林是发育
第四章 地貌-高中地理必备核心知识全归纳(人教版2019).doc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