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
1
课
中
华
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
【精品练习】
一、选择题
1.
战国时期,孟子认为“无礼义,则上下乱”,韩非子认为“义者,君臣上下之事”。他们所说“义”的实质是(
)
A.
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
B.
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
C.
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
D.
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
2.
针对当时的社会弊病,有思想家提出:“孔子删述六经,即伊尹、太公救民水火之心。故曰‘载诸空言,不如见诸行事
’
……
愚不揣有见于此,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,一切不为”。下列各项中与此思想一致的是(
)
A.
慎思明辨,格物致知
B.
愚夫愚妇与圣人同
C.
主张“修己治人之实学”
D.
圣人苟可以强国,不法其故
3.
孔子说,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。这表明孔子
( )
A.
主张严格社会等级
B.
重视社会道德构建
C.
认同社会
贫富分化
D.
反对百姓追求富裕
4.
孔子曾与弟子宰予讨论“三年之丧”的问题。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,因为“君子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;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”。孔子问他如此是否心安,回答说:“安。”孔子说:“如
.
果安心,你便去做吧。”但孔子认为宰予不仁。这表明(
)
A.
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
B.
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
C.
礼子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
D.
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
5.
在曲阜孔府大门前,看到两旁的明柱上,悬挂着一副对联:“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,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”,那么最初让儒家思想“与国咸休,同天并老”的思想家是(
)
A.
孔子的“仁”
B.
第 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(备作业)2021-2022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(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).doc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