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中地理必修一
第
二
章
第
六
节
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
一、单选题
下图为“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”。完成下列小题。
1.
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、生物、地质、地形、水文要素,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
A.
①②
B.
②③
C.
③④
D.
④⑤
2.
图示区域
A.
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
B.
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
C.
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
D.
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
当土壤组成物质体积比为:矿物质40%、有机质10%、水分和空气各20%,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,称为理想土壤。下图示意我国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。
3.
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是( )
A.
气候
B.
母质
C.
地形
D.
生物
4.
据图可知( )
A.
该土壤水分较多,空气偏少
B.
该地可能炎热干燥,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
C.
该土壤矿物质比重大,颗粒粗
D.
该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偏少,有盐碱化现象
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,其在微生物分解作用下可形成无机质。读“我国某地土壤腐殖质层级土壤剖面图(局部)”,完成下面小题。
5.
该地区土壤表层黑色腐殖质层厚度小,最主要的原因是( )
A.
植被稀疏
B.
气温较高
C.
降水量大
D.
地下水丰富
6.
该地土壤呈酸性,适宜种植
A.
茶叶
B.
甜菜
C.
苹果
D.
水稻
川西高山灌丛草甸土壤氮、磷组分含量大体呈现出高海拔高于低海拔的规律。土壤中的氮主要由植被对空气中的氮的固定,随后在土壤中分解累积而来。在高寒山地,阳坡的氮含量高于阴坡。土壤磷的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。磷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,生态系统从一开始就有固定的磷含量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。
7.
与阴坡相比,导致阳坡土壤氮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是( )
A.
温度
B.
水分
C.
风速
D.
坡度
8.
下列关于土壤磷含量的说法,
2.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-2020-2021学年高一地理课时同步练(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).doc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