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.3.2
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(第
2
课时)
教学设计
教学目标:
生命观念:
通过学习肺及肺泡的相关知识,理解肺泡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,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。
科学思维:
通过观察模型与演示实验,提高观察、判断、推理及科学思维能力。
探究实践:
通过视频、资料分析、演示实验等,从宏观到微观、整体到局部描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。
态度与责任:
通过学习,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迁移能力,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。
二、
教学重点和难点:
教学
重点:
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。
教学
难点:
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。
三、教学设计思路
上节
课介绍
的是外界气体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,本节课紧接着介绍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,包括两个部分:
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、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
。由于内容较多,故分为
2
课时进行授课。
本节课为第
2
课时,主要内容为:
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
。教学设计思路如下:
宏观角度复习
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呼吸运动的产
生。然后先通过吹气球的体验小活动,引导学生思考呼出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一样?结合七年级上册呼吸作用鉴定二氧化碳的方法,直观展示,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。再通过比较
“想一想,议一议”的气体交换,思考:增多的二氧化碳从哪来的?减少的氧气到哪去了?
再从微观角度,化身为氧分子的奇妙旅程,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。
先通过图片了解
肺泡的结构特点
,同时思考这些结构特点如何适于进行气体交换。
再通过视频跟随氧分子,去理解
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
,明确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使气体扩散,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过程
。而进入血液的氧气,最终被输送到细胞中的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,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。同时也产生了二氧化碳,从而形成整体的认识。
最
4.3.2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(第2课时)(教学设计)-(hz102试卷)七年级生物下册同步备课系列(人教版).docx